首页 资讯 正文

海丝泉州 颐养乐园丨居家适老化改造 每户最高补贴2万元

体育正文 84 0

海丝泉州 颐养乐园丨居家适老化改造 每户最高补贴2万元

海丝泉州 颐养乐园丨居家适老化改造 每户最高补贴2万元

□融媒体记者 吴(wú)拏云 文/图

“绿树阴浓夏日(xiàrì)长,楼台(lóutái)倒影入(rù)池塘。水晶帘动微风起,满架蔷薇一院香。”进入立夏时节,天地始交,万物并秀。这首《山亭夏日》的唐诗,让人仿佛看到了诗人站立在山亭上(shàng)描绘的夏日山水风景(fēngjǐng)。自古以来,亭子就是极具(jíjù)美学和文化意义的中国建筑。早在宋代,人们就认为“水以山为面,以亭榭为眉目”,少了亭与榭,山水风景就会缺(quē)了神韵。泉州古亭多以“有顶无墙”为基本特征,造型(zàoxíng)变化多样,文化内涵各有不同。本期《温陵志》就带大家欣赏泉州一些闻名遐迩的亭子。

小山丛竹公园内的(de)过化亭

泉州“过化亭”,原名“小山(xiǎoshān)丛竹(cóngzhú)亭”,今位于泉州小山丛竹公园内。该亭始建于元代,与大儒朱熹实有不解之缘。

唐末五代,泉郡城北建有资寿寺,立于高阜(小山(xiǎoshān))之上,寺外竹林蔽日,“万叶葱葱翡翠浓”,实为幽雅秘境(mìjìng)。离寺不远,即是奉祀欧阳詹的“不二祠”。南宋绍兴年间,朱熹任同安主簿时,频游泉州。每抵(měidǐ)郡城,必登(bìdēng)这座小山并拜谒不二祠。闲暇之时,朱熹还到资寿寺、不二祠讲学。有一次他手书“小山丛竹”四字(sìzì),馈赠资寿寺僧。后来,他讲学的书院,便被称为小山丛竹书院。元(yuán)至正(zhìzhèng)年间(1341—1368),资寿寺僧泽润建“小山丛竹亭”于寺内,亭上“小山丛竹”石碣即为朱熹所题。不曾想,随后朝代交替(jiāotì),兵燹(音同“显”)不断,资寿寺与(yǔ)小山丛竹亭皆毁。

明时(shí),朱熹被(bèi)尊为“先儒朱子”“朱夫子”,受天下儒士膜拜。嘉靖年间,泉州通判陈尧典在不二祠东北高台上重构小山(xiǎoshān)丛竹亭,并更名为“过化亭”,颂赞“朱子过化”之功。亭石构,为歇山顶。亭中筑圆座,座上立有镂刻朱熹遗像(xiàng)(yíxiàng)及像赞的黑页岩石碑,崇祀之。陈尧典重建亭子(tíngzi)时,朱熹题书的“小山丛竹”石碣已失,无奈之下令人集朱熹笔迹补刻之。

诚(chéng)正堂与过化亭近在咫尺

风云流转又(yòu)百年。入清之后,此地再遭兵燹,过化亭毁圮,“寸椽片砾,荡然无存”。康熙三十三年(1694),徐之霖出任泉州府通判,闻知亭事,锐志兴复。不久,在徐之霖的努力下,过化亭于(yú)康熙三十四年秋复建竣工。康熙三十八年(1699)秋,泉州中举(zhōngjǔ)之士居然数倍于往昔,人皆传立亭(chuánlìtíng)有功。于是,康熙三十九年,徐之霖又在亭左另建(lìngjiàn)讲堂“诚正堂”,培植斯文(sīwén),为益匪浅。亭立于高处(gāochù),颇受风雨侵蚀,清乾隆年间又有修缮。

1925年,小山丛竹书院遗址被辟为(wèi)(wèi)“老龄僧人(sēngrén)安养院”。1934年,泉州(quánzhōu)佛教居士叶青眼于此创办“温陵养老院”,并专门修缮了“过化亭”。1935年3月,在叶青眼的礼请之下,弘一大师前往(qiánwǎng)温陵养老院驻锡。这是弘一大师第一次踏足温陵养老院,叶青眼趁机请他为过化亭重题亭匾并跋,弘一大师欣然应请(yīngqǐng)。大师补题的“过化亭”匾额(biǎné)右半部横书小篆“过化亭”3个(gè)大字,左半部竖排行书小字记曰:“泉郡(jùn)素称海滨(hǎibīn)邹鲁,朱文公曾于东北(dōngběi)高阜(同埠)建亭种竹讲学其中……余昔在俗,潜(qián)心理学,独尊程、朱,今来温陵,补题‘过化’,何莫非胜缘耶?”“胜缘”二字,既道破泉州千载文兴的奥华,又将新的文化种子深埋。在朱子过化之后,又迎弘一过化,泉州真是幸运。过化亭的意义,也更加深了一层。1942年,大师安详西逝于温陵养老院内的晚晴室,该屋与过化亭、不二祠近在咫尺。

2018年(nián),泉州建小山丛竹文化公园,不二祠、诚正堂、过化亭、晚晴室等均修葺一新。昔景重现为大众之福,如今每年(měinián)有众多(zhòngduō)游客前来此地,观景忆贤。

“再借亭(jiètíng)”始建于明崇祯十一年

咏颂名宦曾樱的再(zài)借亭

千年古镇蚶江,宋元时期曾是“东方第一大港”刺桐港的门户(ménhù)。古镇内的石湖码头已有1300多年(duōnián)历史,见证了泉州海外交通贸易(màoyì)的发展历程。石湖码头西南侧有唐代古渡头林銮渡,古时,洋溢着异域(yìyù)芬芳的货物就(jiù)从停靠在这里的蕃舶上卸下,运转入城。一个个服饰、容貌颇具异域风情的海外蕃商,也从这里的石级梯阶登上中国的土地,开启他们(tāmen)的“创富”之路(lù)。在林銮渡长长的引堤旁,还立有一座古朴的四柱平顶拱形石亭,亭上置宝葫芦一个,看上去端庄雅致。亭内立(nèilì)有硕大的一方古碑,正面居中镌刻“再借亭”三个(sāngè)大字,落款处标注“瑞图书”,显示该碑为(wèi)明代大学士、书法家张瑞图题书。这就是远近闻名的明代“再借亭”。

据文献载,“再借亭”始建于明朝崇祯(chóngzhēn)十一年(1638),是蚶江一带(yīdài)军民为纪念名宦曾樱而建。曾樱,字仲含,号二云,江西临江府峡江县金坊人,明万历四十四年(1616)进士。《明史·曾樱传(yīngchuán)》称,曾樱“持身廉,为政恺悌公平,不畏强御”。他在担任常州知府时(shí),曾有屯田御史向(xiàng)他索要属吏中应受弹劾(tánhé)的官员姓名,曾樱不肯无故贬低他人,于是没有(méiyǒu)回应。御史便拿话恐吓他,曾樱回答:“僚属已经(yǐjīng)尽力,没有可纠举弹劾的,只有知府我表现不好。”索性闭门待罚。抚按官急忙安慰挽留,他才出来处理政事。

崇祯元年(1628),曾(céng)樱迁任福建布政司右(yòu)参政,分巡漳南道(辖汀州、漳州二府(èrfǔ))。崇祯四年(1631),分守兴泉道(辖兴化(xīnghuà)、泉州二府)。当时有荷兰红夷侵犯兴化、泉州,曾樱请求福建巡抚邹维琏任用副(fù)总兵郑芝龙为(wèi)先锋,果然获胜。曾樱擅于用人(rén),加强海防,保证了(le)泉州海外交通航线的安全;同时抑制豪强,杜绝横征暴敛,政绩突出,深得民心。到了大海盗刘香侵犯广东时,两广总督熊文灿想请郑芝龙作为援军,邹维琏等人却因刘香与郑芝龙有旧交,心存疑虑。关键时候,又(yòu)是曾樱用家中一百余口人的性命保荐郑芝龙,才获同意。郑芝龙非常感激曾樱,在海上(hǎishàng)奋勇作战(fènyǒngzuòzhàn),最终歼灭刘香团伙。崇祯九年(1636),曾樱进按察使,分巡福宁。泉州士民闻讯,“扳辙挽留”。

崇祯十年(1637)冬,皇帝(huángdì)轻信东厂的话,认为曾樱行贿谋求升官,令(lìng)人将他押送京师。结果(jiéguǒ)数千名德高望重的地方耆老跟着曾樱到京师,敲登闻鼓为他诉冤。皇帝详查(xiángchá)之下也发现证据不足,遂令曾樱以原官巡视福建(fújiàn)海道。正是(shì)在这样的背景下,泉州老百姓为曾樱建立“再借亭”,并竖下亭碑,一来庆贺他再次莅泉,二来也为咏颂其德政。“再借亭”有副柱联写着:“茇憩留棠芾,鳟鲂乐衮衣。”“茇憩”,是指到草屋内休息。“棠芾”,喻指(yùzhǐ)惠政。“鳟鲂”原指鱼的两个种类,这里喻指海边渔民。“衮衣”指的是上公所穿(chuān)礼服,这里借指贵人曾樱。整副柱联表达出(chū)百姓对于曾樱的眷恋之情。

1991年,“再借亭(jiètíng)”被公布为石狮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见证海丝(hǎisī)商贸的真武庙拜亭

真武庙位于泉州古城东部的(de)石头山麓,是一组依山势而建的院落式建筑群。真武庙为宋元时期祭祀(jìsì)真武大帝的道教庙宇,也是古法石港的重要地标。相传,海神“真武大帝”可镇海(zhènhǎi)保平安。由是,真武庙在10—14世纪还是泉州官方祭祀海神的场所。如今,这里留下了诸多历史名人(lìshǐmíngrén)的墨宝、楹联及(jí)故事。

真武庙为泉郡道教圣地,有“八闽玄天上帝第一行宫”之誉。真武庙山门为四柱(sìzhù)三间牌楼式门楼,重檐歇山顶,檐下(yánxià)施如意斗拱。山门两边墙壁上分别嵌着砖刻人物画,如太上老君、瑶池王母以及八仙等,栩栩如生。台阶依山势砌筑,有24级,因朝拜(cháobài)者长时间的踩踏,石阶表面已经(yǐjīng)变得光滑。刚过山门的台阶两侧,还有两头宋代(sòngdài)石雕小狮子(xiǎoshīzi),憨态可掬。清代翰林庄俊元在(zài)山门柱上留下楹联一副:“仰之弥高大观在上;过此以往联步而升。”联文寓意深远、气度不凡。

登完庙前石台阶,一块天然巨石映入眼帘,石拱出地,宛如龟背。再看(kàn)上面是一方明朝嘉靖十二年(shíèrnián)(1533)晋江县令韩岳所立的(de)阴刻楷书“吞海”石碑。民间有说法称,“吞海”碑寓意镇住风浪,保佑航海船舶出入平安。吞海碑(tūnhǎibēi)旁,有一座四柱四角(sìjiǎo)攒尖拜亭(亦称凉亭(liángtíng)、葫芦亭)。该亭始建于10世纪,平面作正方形,斗拱飞檐,结构精巧。拜亭的正顶上(dǐngshàng)是藻井构造,当中图案为太极八卦。相传此亭犹似真武大帝的印玺,象征(xiàngzhēng)其“威”。亭前石柱刻有柱联(zhùlián):“到此地静观自得,登斯亭少住(shǎozhù)为佳。”据信,这座拜亭是真武庙最早的建筑物之一。亭子空凌透亮,早年站在亭内可向外观山、赏景、看花、观涛,十分闲适。

宋元时期,法石澳一带航海业和造船业发达,沿江码头众多,在(zài)真武庙石头山下,即有文兴码头、美山(měishān)码头等。随着航海事业日益昌盛,法石海丝商贸也在宋元时期步入繁盛期,世界各地的海商涌至(yǒngzhì)法石做生意(zuòshēngyì),同时他们为保航海平安,也到沿岸的真武庙、美山天妃宫等处上香(xiāng)祈福。可以说,真武庙拜亭是这段历史的古老见证物。

泉郡接官亭(tíng)亦称观音大士亭

成为文化符号的泉郡(jùn)接官亭

在泉州城临漳门外的(de)石笋公园,园内(yuánnèi)有古渡头(dùtóu)、山川坛和甘棠桥、龟山(guīshān)桥、棠荫桥(俗称“三桥”)等诸多历史遗迹。除此之外,还有一座远近闻名的泉郡接官亭(亦(yì)称观音大士亭)。说是“亭”,其实是由前后左右中五亭及周边附属建筑组成的建筑群。它的建筑结构原先为亭阁式,后来改建(gǎijiàn)成“十”字形结构的建筑物,历经数次改建、重修,至今还保存着宋、明、清三个朝代的建筑特点。

据泉州志书载,宋庆元四年(1198),临漳门外有甘棠、棠阴、龟山三桥,三桥尽处有古接官亭,供奉(gòngfèng)观音菩萨(guānyīnpúsà),亦称观音大士亭。所以说,接官亭的(de)始建之日要早于1198年。至于哪位官员建造的,史无详载。有一说是,卢革(德清人)于嘉祐(yòu)六年(1061)接替蔡襄担任泉郡(jùn)太守时所建,但民间普遍认为接官亭建成(jiànchéng)的年份还要更早。

泉郡接官亭古时是迎接招待(zhāodài)达官显贵的重要场所

所谓(suǒwèi)接官亭,是古代专门用来迎接、招待来往达官显贵的(de)固定地点。南宋绍兴三十年(1160),提刑(tíxíng)陈革及其弟陈贺州、僧文会等将接官亭外的浮桥改建为石桥。南宋庆元年间(niánjiān)(1195—1200),僧了性(xìng)又造二小桥相续之,以达于临漳门。这个时期水道和陆路畅通,使得泉郡接官亭的利用率更高了,也让接官亭的名气不断上升。当时泉郡官员迎接京畿的达官显贵或者省府要员,在(zài)礼仪方面(fāngmiàn)自然也不敢马虎,早早就在浮桥的南岸渡头摆好迎接的阵仗(zhènzhàng)。当官船抵达南岸码头之后(zhīhòu),恭迎人员按官品(guānpǐn)等次肃穆立于岸边迎接。然后用大轿抬高(táigāo)官至北岸,一路吹吹打打,热闹非凡地迎进数百米之外的接官亭。在浮桥早年有一个地方叫“官路尾”,其实(qíshí)就是迎接高官时要经过的道路。古时的接官亭从某个角度来说,俨然是一座宦海沉浮、兴衰轮回的“小剧场”,亦是带有封建官场文化符号的特殊建筑物。

泉郡接官亭在(zài)宋朝时就兼具接官和礼佛两样功能,在“亭”与“庙(miào)”之间不断转换。为何招待官员之地又会出现佛堂呢?传说,宋时泉郡临漳门外黄甲街上出了位大官名唤陈姓。他(tā)在朝数十载,忠心辅国,深得皇帝及太后宠幸,常出入宫廷后院陪皇太后礼佛诵经。陈氏告老还乡(xiāng)之际,太后闻知陈乃泉州人氏,素知泉郡乃海滨邹鲁,礼仪(lǐyí)之乡,遂将佛堂上观音大士像(xiàng)赐之带回。陈返乡后,遂择吉日良辰,将观音大士像安奉于接官亭内。周边民众闻讯蜂拥而来拜观音大士像,接官亭旋即被称为(chēngwéi)观音大士亭,香火(xiānghuǒ)日盛。

泉(quán)郡接官亭内的“观音大士像记”石刻

泉郡(jùn)接官亭(tíng)(tíng)主殿中有两根石柱,上刻明代大书法家(shūfǎjiā)张瑞图的行书对联:“火宅莲花众生非异相,金身(jīnshēn)茎草百派想归源”。南壁上(bìshàng)嵌有明代解元李光缙集王羲之书法所作的“观音大士像记”石刻,原为明万历三十年(1602)所刻,现存系清同治十二年(1873)重立。正面壁上嵌有出自清代(qīngdài)画家蔡晏之手的青石竹画四幅,系清代道光年间之物。还有(háiyǒu)明万历年间的横楣木雕,上刻双凤朝牡丹,雕工精湛。整座(zhěngzuò)建筑群装饰(zhuāngshì)着木雕、石雕、瓷雕……集各种雕刻艺术于一体,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。亭外,处处可见市民在此喝茶(hēchá)、聊天、刷手机,宁静祥和的气氛让人心情舒畅。如今的泉郡接官亭,正以古朴、典雅的风姿迎接各方宾客。从接“官”到纳“民”,泉郡接官亭继续见证着时代。

承载郑和深情的百崎接(bǎiqíjiē)官亭

明永乐十五年(1417),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前亲自到泉州东郊灵山伊斯兰教圣墓,祭告行香(xíngxiāng)。迄今在泉州灵山圣墓内尚存一方(yīfāng)郑和行香碑。该碑的(de)存在,成为郑和下西洋前到过泉州的历史见证。

相传郑和不仅到泉州圣墓行香,还曾到百崎乡拜会了百崎回族郭氏开基始祖(shǐzǔ)郭仲远(guōzhòngyuǎn)。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),郭仲远曾在百崎乡的(de)白崎渡口修筑了一座石构凉亭,供过江候(jiānghòu)舟客小憩之用。当得知郑和船队将至百崎时(bǎiqíshí),郭仲远苦无迎宾驿馆,便假这座凉亭摆香案恭候郑和大驾。郑和踏入亭子后,与郭仲远促膝长谈,两人十分投缘。百崎民众(mínzhòng)为纪念郑和此次来访,遂将此亭称为百崎接官亭(亦称百奇石(qíshí)亭)。

永乐二十年(1422),郑和(hé)第六次下西洋返回时途经泉州(quánzhōu),再度拜访郭仲远,共叙兄弟情谊。当时(dāngshí),郭仲远的五子郭仕昭奉例造列(lìzàoliè)军伍,在玄钟郑指挥麾下(huīxià)当贴身护卫,与郑指挥的千金互生情愫。郑和知道此事后,在接官亭(tíng)担任证婚人,为郭郑两家撮合了这桩婚事。由此,这座接官亭又被(bèi)百姓称为“送嫁亭”。其间,为了帮助百崎群众抵御海水侵袭和改善生活环境,郑和还让手下在百崎修筑了海堤、水渠,后来这些设施便被人们称为“郑和堤”“郑和渠”。

这座百崎接官亭(tíng)在清乾隆三十年(1765)曾历重修,亭边今存有乾隆三十六年所立《重修桥尾亭塔碑记》。光绪二十年(1894)再度重修,亭之西侧后竖碑记载。而今,该亭为四角、攒尖顶,坐北朝南,正面长7米,前后宽6.7米,总体高5米,占地将近50平方米。伞形的(de)亭盖向四方(sìfāng)倾斜,各方均(jūn)由长短不一的十来条石板拼凑成一个(yígè)(yígè)等腰三角形的平面,四条(sìtiáo)隆起的亭脊及葫芦形的亭顶均为粗雕的花岗岩石,整个亭盖由20根石梁及16根方形石柱支撑。四边石柱共12根,其础位(wèi)组成一个大的“口”字形。中央石柱4根,其础位也组成了一个小(xiǎo)“口”字形。大“口”套着小“口”,恰恰成了一个“回”字。这种(zhèzhǒng)结构的亭子是非常罕见的。

安固亭为省级文保(wénbǎo)单位

展示古(gǔ)驿道风情的安固亭

安固亭(tíng)(又称(yòuchēng)安固石亭、观音亭),位于惠安县涂寨镇岩峰顶东山村,其正西方即是惠安文笔(wénbǐ)山。该亭始建于北宋端拱年间(988—989),原为古(gǔ)驿道凉亭。安固亭依山(yīshān)而建,拾级而上,以花岗岩石构筑,整体呈方形,坐北朝南,面阔三间、进深三间。安固亭建筑独特,由十六根粗大的方形石柱(shízhù)架成亭面,柱与(yǔ)柱之间用横梁连为一体,石梁上现仍存有宋“胡韦、孙鑫建”石刻。亭顶原为石板四坡式,顶高2.4米(mǐ),有檐柱12根,边长(biānzhǎng)0.4米。金檐柱间的四角(sìjiǎo)以石斜梁相连,椽柱、角柱有栌斗。左侧石梁有“端拱酉月二十日庚申时题”题记。整座石亭结构简练,用材粗大,风格古朴,为一般古道凉亭所罕见。

作为宋代“公共服务设施”,安固亭主要(zhǔyào)是供人行途中休息、歇脚之地。同时,好亭成景。由于该亭伫立(zhùlì)于高山曲径,与当地(dāngdì)自然环境完美融合,是山水间吐云纳气的绝佳所在。古驿道安固亭本身就是一道风景,它也将历史巨轮在古驿道上留下的时代印记(yìnjì)一一记录。安固亭是泉州地区现存(xiàncún)年代最早、保存最好的古石亭之一,亦是研究宋代石构建筑的宝贵实物资料(zīliào)。

安固亭耸立数百年后,到了(le)清光绪年间得以重修,加筑重檐歇山式屋面及扩建拜亭和山门,用于奉祀观音,民间称之为观音亭。20世纪90年代,该亭又进行整修和扩建后殿。千百年来,安固亭经历无数风雨侵袭,依然完好(wánhǎo)如初,堪称奇迹。1996年,安固亭被公布为福建(fújiàn)省级(shěngjí)文物保护单位(dānwèi)。

充盈慈善之风的苏(sū)厝适南亭

苏厝适南亭,位于晋江市陈埭镇苏厝村内。古时,苏厝、沟头两地,“河阻(hézǔ)塘隔,来往假于舟楫”。南宋绍兴十四年(1144),海商王元为方便两岸行人,在此地建造了一座桥。说来也怪,据《适南亭净慧寺重建碑志》所述,该桥建成后于夜间常幻化为二,故初(gùchū)名“双化桥”。河右还有黑泉涌冒(mào)。王元于是在桥北修建一座“蜘蛛亭”镇之。此亭(cǐtíng)亦(yì)成为过往行人(guòwǎngxíngrén)遮阳、避雨、歇脚的好所在。同时,亭子的东边(dōngbiān)也兴建起了一座奉祀观音的“净慧寺”。

据文献载(zài),王元,字长卿,为(wèi)“开闽三王”之一王潮的裔(yì)孙,南宋时受祖荫赏爵补为将仕郎,参正龚遂良安抚广州(guǎngzhōu)时,曾召他为广州司户参军。但(dàn)王元不喜混迹官场(guānchǎng),推辞不就。据族谱中记载,王元曾远航海外经商,发了大财。他生性慨慷,乐善好施,捐献巨金“创铭心院铭藏;建开元寺佛殿;刻舍利塔八十四座分奉(fèng)诸刹;造苏埭石桥,桥成仍架亭一座以憩行人”。王元广施善德,颇受乡民爱戴。后来,王元的儿子文郁生了7个男孩,人丁兴旺,人们(rénmen)都说是王元修建桥亭得来的福报,遂将“双化桥”称为“七男桥”。

另据史料载,明末大学士张瑞图于金陵(南京)得到一尊木质观音立像(lìxiàng),“崇奉(chóngfèng)返乡”,途中稍(shāo)憩于苏厝“蜘蛛亭”。欲(yù)再行时,仆人称观音像扛抬不动,咸谓“卜安”焉。于是,这尊(zhèzūn)观音像被供奉于亭东的“净慧寺(jìnghuìsì)”。张瑞图遂将“蜘蛛亭”更名为(wèi)“适南亭”,盖谓金陵观音缘适泉南福祉。张瑞图还为“净慧寺”书联曰:“一树桃花红锦雨,满堤杨柳绿丝烟。”后来,为便于记忆(jìyì),人们亦将“七男桥”唤作“适南桥”。1942年夏,弘一法师亦曾为净慧寺写下“普令众生得法喜,犹如满月显高山”的对联。

可以(kěyǐ)说,适南桥、适南亭和净慧寺是紧密联系的,它们相互依存,桥、亭、寺自古以来融为一体。适南亭坐北朝南,四柱单间结构。清时(qīngshí)曾有(yǒu)修缮,今仍存有四根硕大的宋代瓜楞石柱。亭盖八角重檐,叠斗为檩,层层缩小如蜘蛛结网,斗拱疏密匀称,为经典(jīngdiǎn)闽南网目藻井,蔚为壮观。1991年,适南亭被公布为晋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(dānwèi)。

诚然,泉州(quánzhōu)古之名亭尚有(shàngyǒu)许多,恕版面篇幅有限,不能尽述。亭子,作为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建筑缩影,可于山水之间窥见自然意趣,俯仰(fǔyǎng)之侧感知古人情怀。趁着“绿树阴浓夏日长(zhǎng)”,不妨外出邂逅一亭,坐观万景得天全。

海丝泉州 颐养乐园丨居家适老化改造 每户最高补贴2万元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